在社会高度老龄化的背景下,大量的老龄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,对医疗、照护、养老的需求急剧上升。然而在此之前,医疗和养老的概念是相互独立的,医院无法承担对老人长期的护理和疗养;而养老院、养老社区的医疗功能也较为薄弱。这意味着老人需要在两者之间反复辗转。推进医、养、护三者功能的融合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对连续性服务的不便性。“医养结合”的概念即是上述解决措施之一。
“医养结合”是什么
"医"即医疗服务,包括慢病管理、急诊救治、疾病诊治、医疗康复、长期护理、安宁疗护等化解医疗风险层面的服务。
"养"即养护服务,包括健康干预、日常照护、身体调养、生活照料等满足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服务。
所谓“医养结合”,就是把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,从而实现类似于“一站式服务”的便民措施,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。医疗资源普遍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,具体有医疗服务、健康咨询服务、健康检查服务、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、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;养老资源普遍指生活照护服务、精神心理服务、文化活动服务。将两者资源相结合后,医养结合的服务范围十分广阔,几乎涵盖服务业的所有主要领域,包括生活照护、医疗服务、康复保健等。
“医养结合”的形式有以下四种
医养型。以医为主的医养结合模式,通常以医院为依托,面向刚需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功能。收治对象为失能半失能、失障半失障的老人、患慢性病需要长期间断或不间断进行慢病治疗的老人、各种疾病后需要康复功能锻炼或理疗的老人、长期卧床引起的压力性损伤或其他慢性伤口需要处理的老人、终身带管的老人、残障老人、临终病人等。常见类型有综合医院设养老床位、护理机构附属于综合医院等。
护养型。以养为主的医养结合模式,该形式的服务机构为具有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护理院,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更注重“护理”,收治对象为慢性病易复发的病人,长期留置导管的老人,需要长期护理、康复、临终关怀的老人,空巢老人和需照护的老人。
疗养型。通常以养老社区/公寓为依托,配套二级及以下医院,满足社区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的需求,收治对象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人,空巢老人,退休干部,患有慢性病需要不间断地监测、护理和管理的老人。
居家型。该形式通过家庭医生或家庭护士签约实施,主要针对社区及居家老人。由社区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或签约家庭医生、家庭护士进入老人家中进行定期咨询、监测,对老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测、慢病管理以及开展家庭病房的医养结合服务。
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?
医疗服务更专业:医养结合模式通过将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、日常学习、日常饮食、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,确保了医疗服务的专业性。
服务更便捷: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,老人可以建立健康档案,享受24小时的医疗监护,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响应任何突发事项。合作医院还会为老人设立绿色通道,确保及时送医和治疗。
照料更全面: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不仅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,还兼顾精神照料。例如,根据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安排各类活动,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。
性价比更高: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符合国家政策,政府提供补贴,与医保、社保等相结合,整体费用性价比更高。
缓解医疗资源紧张:随着老龄化加剧,医养结合模式能够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、慢病管理等服务,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。
构建多赢局面:医养结合模式通过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,可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,减轻家庭负担,同时为养老机构带来新的服务内容和发展机会。
实现资源整合,互助共享:医养结合模式旨在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,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,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服务。
医养结合模式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紧密结合的体系,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,医养结合模式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,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,有效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未来,我们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,创新发展模式,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,引入更多科技创新,如远程医疗、智能监测等,以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。同时,通过加强家庭医生制度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、高效的医疗护理。